民主与法制网讯(记者邵春雷 □刘敏)今年 4 月,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发布 4 件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,涵盖刑事打击、公益诉讼、跨区域协作等多个领域,集中展现了山西检察机关深化知识产权综合履职的创新实践。从制假售假的全链条打击到地理标志的公益诉讼保护,从宽严相济的司法温度到跨部门协同的治理效能,这些案例不仅是司法办案的“教科书”,更折射出法治护航创新发展的山西路径。
在太原市小店区检察院办理的张某某等13人假冒注册商标系列案中,一个横跨多省、涉及产供销全环节的犯罪网络被彻底摧毁。2017年至2023年,犯罪团伙通过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、生产假冒光纤模块、多层级销售等方式,非法经营数额高达 620 余万元,严重损害某高科技企业的品牌声誉。
面对复杂的证据链,检察机关展现出“穿透式审查”能力。公安机关最初移送审查时,认定侵权产品价值仅60余万元。太原市检察院通过核查电子交易明细、完善讯问笔录,发现犯罪链条涵盖商标标识制造、产品生产、多级销售等环节,制发补充侦查提纲引导公安机关调取微信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,最终将非法经营数额锁定为523万元,侵权产品数量从2240件激增到5.3万件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个案办理,而是对整个犯罪生态的瓦解。”办案检察官介绍,该案中 13 名涉案人员被分层处理:主犯张某某等人被判处1-3年有期徒刑,对情节较轻的10人不批准逮捕,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武某某作出相对不起诉。同时,通过跨区域协作向省外检察机关移送行政违法线索,推动源头治理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以来,山西检察机关在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引导补充侦查率达45%,全链条打击案件占比提升30%。
这种“全链条思维”在毛某某销售假冒名牌运动鞋案中同样显现。垣曲县检察院通过行刑衔接机制,将“上下线”线索分别移送云南警方和本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,实现“打源头、断链条”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同步开展专项整治,销毁假冒产品,向企业发送风险提示函,形成“刑事打击+行政监管+社会治理”的闭环。
在席某某假冒注册商标案中,司法的“尺度”与“温度”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席某某曾是正规代理商,在授权到期后接着使用“中谷琪珑”商标生产面粉,涉案金额22万元。检察机关没有“一诉了之”,而是引导公安机关查明商标授权细节,区分合法授权与侵权部分的销售金额,同时积极促成赔偿谅解席某某赔偿权利人10万元并认罪认罚,最终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15万元。
“知识产权保护既要震慑犯罪,也要兼顾企业生存发展。”山西省检察院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在办理涉企案件时,检察机关建立了“三查三看”机制:查企业经营状况、查侵权主观恶性、查社会危害后果,看是否属于初犯偶犯、看是否主动纠错、看是不是具备整改条件。2024 年以来,全省对合乎条件的87件涉企知识产权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,提出宽缓量刑建议采纳率达92%。
张某某案中,检察机关督促嫌疑犯向权利人赔偿600万元,徐某某等人主动为计算机显示终端替换侵权产品,实现“案结事了”。这种“追赃挽损+修复关系” 的模式,让被侵害企业不仅获得经济补偿,更重建了市场信任。某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在回访中说:“司法机关帮我们挽回的不仅是经济损失,更是对创新的信心。”
地理标志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领域,山西某农产品地理标志行政公益诉讼案成为协同治理的典范。当发现市场存在专用标志使用不规范、商标侵权频发等问题后,省检察院统筹三级检察机关,联合市场监管、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专项调研,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建立长效机制。
检察机关的“组合拳”包括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,开通绿色服务通道;协助 10 家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专用标志,推动建立质量管控体系;联合开展专项整治,对8家企业责令整改,1家企业行政处罚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推动成立行业协会,将地理标志保护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,实现“保护一个标志、带动一个产业、富裕一方百姓”。
跨区域协作成为破解知识产权犯罪流动性强的关键一招。张某某案中,山西检察机关与外省同行建立线索移送、证据互认机制,发送《协助开展社会治理意见函》,推动多地同步开展行业整顿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办案数量同比增长65%,形成“本地案件+异地治理”的辐射效应。
在毛某某案中,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成为亮点。垣曲县检察院邀请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专家参与办案,协助分析销售记录、区分合法利润与非法获利,科学认定货值金额。这种“外脑助力”模式在全省推广,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聘请特邀检察官助理127人,覆盖商标、专利、地理标志等多个领域,专业意见采纳率达89%。
四个典型案例背后,是山西检察机关构建的“三维一体”保护体系。在刑事检察领域,建立“全链条打击+分层处理”机制,突出对主犯的严惩和从犯的教育转化;在公益诉讼领域,探索“行政公益诉讼+行业治理”模式,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制度完善;在综合履职领域,强化“行刑衔接+跨域协作”,形成司法、行政、社会协同共治格局。
数据印证着治理成效。2023年以来,全省检察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同比增长28%,提起公诉案件有罪判决率达100%;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56件,推动建立行业规范12项;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137次,覆盖企业2000余家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通过个案办理推动规则完善在席某某案中,检察机关针对商标授权混乱问题,推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出台《商标使用合规指引》,明确“授权到期后有效期”“贴牌加工合规要件”等细则。
“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是保护创新动力。”山西省检察院检察长指出,山西作为转型发展中的资源型省份,正在从“要素驱动”向“创新驱动”转变,知识产权保护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“刚需”,更是高质量发展的“标配”。从打击假冒伪劣到守护地理标志,从司法办案到制度建设,山西的实践表明,只有构建 “打击、保护、服务、治理”四位一体的检察履职体系,才能为创新发展筑起“法治护城河”。
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站在新的起点,山西检察机关正将典型案例的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,建立知识产权案件专业办案团队,探索 “刑事、民事、行政、公益诉讼” 四检合一办案模式,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融入基层社会治理。